雷暴雨本身不会直接引起布鲁氏菌病,但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可能间接增加感染风险。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牲畜或其污染物传播,而暴雨后环境破坏、牲畜管理混乱、水源污染等因素可能促使病原体扩散,需重点防范接触传播和饮食卫生。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与暴雨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环境破坏助长病原体滋生:暴雨和洪涝可能导致牲畜圈舍被淹,粪污、病死动物处理不及时,布鲁氏菌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增加人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
- 牲畜免疫力下降:灾害中牲畜易因应激、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降低,更易感染布鲁氏菌并成为传染源,尤其是羊、牛等主要宿主。
- 接触传播风险升高:灾后清理或处理溺死牲畜时,若未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可能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感染。
- 饮食污染可能性增加:暴雨可能污染水源和牧草,若饮用生奶或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制品,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
预防关键:避免接触可疑牲畜及污染物,饮用煮沸的奶制品,肉类彻底煮熟,灾后及时消毒环境。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并告知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