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增加痢疾(尤其是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夏季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发期,高温环境加速细菌繁殖、污染食物水源,同时人群饮食习惯改变(如贪凉、生食)进一步助长传播。儿童、青壮年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高温与痢疾的关联机制
气温超过32℃时,痢疾杆菌在食物和水中存活时间延长,繁殖速度加快。研究显示,高温环境下痢疾发病风险可升高1.37倍,且效应在滞后14天内最显著。夏季生冷饮食、苍蝇滋生、水源污染(如洪涝后)均为关键传播途径。 -
典型症状与高危人群
急性细菌性痢疾表现为突发高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儿童中毒型痢疾可能无腹泻先兆而直接出现惊厥或休克。学龄前儿童、户外工作者及集体生活人群(如工地、学校)因卫生条件或行为习惯更易感染。 -
预防措施的核心要点
- 饮食卫生:食物彻底加热,避免生冷瓜果未经清洗,隔夜菜需高温复热。
- 水源管理:饮用煮沸水或消毒水,洪涝后警惕井水污染。
- 个人防护:饭前便后洗手,纠正儿童吸吮手指习惯,防蝇灭蝇。
- 及时就医:腹泻伴高热或脓血便需抗生素治疗,避免自行服药延误病情。
夏季高温时节,“病从口入”是防控关键。通过阻断细菌传播链、增强免疫力(如规律作息、补充水分),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隔离,避免家庭或社区聚集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