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 研究显示,气温超过32℃时,脑卒中风险激增66%。关键机制包括: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以及脑血管因温差剧烈收缩痉挛。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格外警惕“热中风”,其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头晕、言语不清或肢体麻木。
-
高温如何诱发脑卒中?
人体通过出汗散热时,血液大量流向体表,大脑供血锐减;同时脱水使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空调房与室外温差超过10℃时,血管痉挛风险骤升。高温下血压波动和情绪烦躁会进一步加剧脑血管负担。 -
哪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采用“BE FAST”原则识别:突发平衡障碍(B)、视物模糊(E)、面部歪斜(F)、单侧肢体无力(A)、言语含糊(S),需立即拨打120(T)。中暑与脑卒中易混淆,但后者常伴随不对称症状(如单侧麻木)。 -
科学预防措施
- 补水优先: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含糖饮料。
- 合理控温: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8℃。
- 高危人群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规律监测指标,避免擅自停药。
- 作息调整:避免正午外出,保证充足睡眠以减少血管应激。
总结:高温天气下,通过主动补水、适度降温及关注身体信号,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尤其提醒老年人避免“舍不得开空调”等误区,出现先兆症状务必争分夺秒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