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确实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发作,尤其是对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温环境下,心跳加速、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是三大核心诱因,极端炎热天气(如32℃以上)甚至可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骤升34%。气温骤变(如骤升5℃以上)会通过血管扩张收缩、血压波动和自主神经紊乱进一步加剧风险。
-
高温直接增加心脏负担
体温升高时,人体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散热,导致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维持循环。研究发现,气温每升高1℃,急诊心脑血管患者增加17.3%。出汗过多未及时补水会引发血液黏稠,血栓风险上升,易诱发心梗或脑梗。 -
气温骤变的“隐形杀手”效应
突然升温会打破血管平衡: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骤降,可能引发头晕或晕厥;而高温伴随的电解质流失会诱发心律失常。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因血管调节能力弱,风险更高。 -
高温诱发连锁生理反应
交感神经兴奋会加速心率和血压波动,加重心肌缺氧;血液浓缩和炎症因子增加共同推高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夏季夜间血压反弹(因擅自减药)也是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
防护关键:主动降温+稳定内环境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选择早晚通风环境;每小时补水200ml(含电解质);空调温度设定26℃左右,避免直吹。心血管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