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可能引起脱水,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出汗增多但汗液蒸发减慢,容易误判水分流失情况,导致补水不足。腹泻、食欲减退等梅雨季常见问题也会加剧脱水风险,需特别关注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的补水需求。
-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隐性脱水
梅雨季湿度常超70%,汗液难以蒸发,体感黏腻易忽略实际出汗量。此时若不主动增加饮水,电解质失衡风险上升,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脱水症状。闷热天气还会抑制口渴感,进一步减少水分摄入。 -
消化系统问题加剧水分流失
潮湿环境加速食物腐败,引发细菌性腹泻或病毒性肠胃炎。频繁呕吐、腹泻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儿童更易因电解质紊乱出现脱水性休克。建议腹泻时口服补液盐,避免单纯饮用白开水稀释电解质。 -
特殊人群的脱水隐患
老年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口渴反应迟钝;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排尿量增加。这两类人群需定时定量补水,即使未感觉口渴也应每小时摄入100-150ml水。 -
科学补水策略
选择淡盐水、椰子水或含钾的绿豆汤,避免高糖饮料加重渗透性失水。室内使用空调除湿时,建议搭配加湿器维持40%-60%湿度,减少呼吸道水分蒸发。
梅雨季防脱水需主动调整习惯:外出携带水壶、观察尿液颜色(淡黄为佳)、饮食搭配冬瓜等利湿食材。若出现持续口渴、少尿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