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会导致中暑高热,甚至比单纯高温天气更危险。 梅雨季的高湿环境会抑制汗液蒸发,使人体散热效率大幅降低,湿热叠加的“蒸笼效应”极易引发体温调节失衡。南京等地曾出现单月超40例中暑案例,其中不乏热射病等重症,而通风不良的室内或突然高温后的户外活动是主要诱因。
-
湿度是隐形帮凶
当气温超过32℃且湿度大于60%时,体感温度可达40℃以上,汗液无法蒸发导致热量积聚。梅雨季空气湿度常达80%,即使气温未达酷暑标准,中暑风险仍显著增加。 -
两类高危场景
- 室内中暑:老年人因节省电费关闭空调,或密闭空间通风不足,体温会悄然升高至危险水平。
- 骤晴暴晒:长期阴雨后突遇高温,身体未适应易在户外活动时快速中暑,曾有导游因此热射病身亡。
-
识别与急救要点
先兆症状包括头晕、恶心、肌肉抽搐,重度中暑会出现昏迷或40℃以上高热。应立即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并补充含盐饮料,切忌一次性狂饮冰水。
梅雨季防暑需主动调节环境湿度,避免“闷热无害”的误区。户外工作者应每半小时补充电解质,居家老人需定时开窗或使用除湿设备。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药物,但出现意识模糊必须即刻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