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中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多系统功能障碍,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器官衰竭。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含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核心症状包括高热、脱水、意识障碍及肌肉痉挛,需根据阶段及时干预。
- 先兆中暑:暴露高温环境后出现口渴、头晕、多汗、注意力涣散,体温未超38℃。此时转移至阴凉处补充电解质即可缓解。
- 轻症中暑:体温升至38℃以上,伴随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恶心呕吐,可能出现早期循环衰竭如血压下降、四肢湿冷。需物理降温并就医评估。
- 重症中暑:
- 热痉挛: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因低钠导致肌肉(如腓肠肌)间歇性剧痛,意识清醒但可能进展为热射病。
- 热衰竭:老年或慢性病患者易发,表现为冷汗、呼吸急促、晕厥,提示血容量不足,需紧急补液防止休克。
- 热射病:最危重阶段,体温超40℃且无汗,伴随昏迷、抽搐或多器官衰竭,死亡率极高,需1小时内降温至39℃以下。
重点人群(户外工作者、儿童、老年人)出现持续头痛、谵妄、皮肤干热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预防关键在于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含盐饮品,穿戴透气衣物,并关注气象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