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下热射病的死亡率确实极高,临床数据显示可达40%-80%,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劳动者等高风险人群。其核心机制是体温超过40℃导致蛋白质变性,引发多器官衰竭,若未及时救治可能致命。
-
死亡率与核心症状
热射病作为重度中暑的最危重阶段,典型表现为无汗、体温超40℃、意识障碍。研究表明,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达70%,而延误治疗时这一比例升至80%。高温环境下作业或运动导致的劳力型热射病,因体内热量急剧堆积,病情进展更快。 -
高危场景与人群
并非仅限夏季室外,密闭高温车间、未通风的室内环境同样危险。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散热能力差,更易发病。例如,春季过度保暖或运动时穿戴过厚也可能诱发“闷烧”效应。 -
急救与预防关键
发现疑似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同时快速物理降温(冰敷大动脉、凉水擦拭等)。预防上应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戴透气衣物,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并重点关注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 -
常见认知误区
误以为“轻度中暑无需就医”可能延误抢救,而仅依赖腋温测量会低估核心体温。室内工作者也需警惕空调不足或通风不良导致的隐性风险。
高温天气下,热射病的防治需结合科学认知与及时行动,任何忽视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提前了解预警信号、掌握急救措施,是应对这一“隐形杀手”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