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引起热衰竭,尤其是在长时间暴露或剧烈运动的情况下。热衰竭是高温导致体液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的循环系统障碍,表现为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和慢性病患者是高风险人群,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时补水和降温。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但伴随水分和盐分的流失,血容量减少,心脏负荷加重,导致血压下降、器官供血不足。此时会出现皮肤湿冷、脉搏微弱、眩晕甚至昏厥等典型症状。若继续暴露于高温,可能引发热射病,造成多器官衰竭。
预防热衰竭需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高温时段活动,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直接日晒。
- 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避免单纯饮用冰水。
- 穿着透气衣物,选择浅色、宽松的棉麻材质,配合遮阳帽和防晒霜。
- 及时休息降温,进入空调环境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帮助散热。
- 关注高危人群,如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需额外提供阴凉环境和健康监测。
若发现热衰竭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抬高下肢以改善血液循环,补充水分并物理降温。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意识模糊、呕吐),需紧急送医。
高温天气不可轻视,科学防护能有效避免热衰竭。合理规划作息、重视补水与降温,是安全度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