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绢病防治效果最好的杀菌剂包括: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2.5%克枯星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哈茨木霉生物制剂以及五氯硝基苯(如40%五氯硝基苯粉剂等)。早期防治结合土壤消毒和病株清理效果更佳。
白绢病由齐整小核菌引发,高温高湿(28-32℃)及酸性土壤(pH≤5.5)易导致病害快速传播。根部症状包括水渍状褐斑、白色菌丝、菌核形成及根系腐烂,严重时植株枯死。关键药剂中,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通过抑制菌丝生长阻断病害扩散,氯霉素针剂(2000倍液)可快速抑制活跃病菌。生物防治方面,哈茨木霉菌(活菌数≥2亿/g)通过竞争营养源抑制真菌活性,需配合土壤改良(石灰调节pH至6.5)。
土壤处理需结合有机肥腐熟和土壤深翻,降低病原菌基数,如使用五氯硝基苯(500g/m²)或70%甲基硫菌灵拌土。轮作管理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轮作3年以上,减少连作障碍。喷雾防治需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均匀施药,喷透茎基部及邻近土壤,间隔7-10天重喷2-3次。阴雨后及时排水并补喷,避免病菌随水流扩大侵染。
白绢病防治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管理”原则,定期监测植株茎基健康,避免过度密植导致通风不良。发病初期优先使用生物制剂减少抗药性风险,搭配物理隔离保护未染病区域,确保植株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