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按发病机制分为分泌性、渗透性、渗出性、动力性及吸收不良性腹泻,常见疾病涉及感染、肠道炎症、肿瘤及内分泌疾病等,需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对症治疗。
一、急性与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多因感染或食物中毒引发,如诺如病毒、沙门氏菌感染,或误食毒蕈、河豚导致中毒性腹泻,常伴发热、呕吐、脱水。慢性腹泻持续超2个月,可能由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慢性炎症,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引发,症状包括长期稀便、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二、按发病机制分类
- 分泌性腹泻:肠黏膜受毒素刺激分泌过多液体,如霍乱弧菌感染,表现为大量水样便,禁食后腹泻持续。
-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渗透压升高阻碍水分吸收,如乳糖不耐受、服用泻药,粪便含未消化食物,禁食后缓解。
- 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肠黏膜炎症渗出黏液脓血,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便检可见红白细胞,伴发热腹痛。
- 动力性腹泻:肠蠕动过快致内容物停留时间短,如肠易激综合征、甲亢,腹泻前腹痛明显,便不成形。
- 吸收不良性腹泻:肠吸收面积减少或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乳糜泻,粪便油腻伴恶臭,长期导致消瘦。
三、常见相关疾病
感染性肠炎(病毒、细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乳糖不耐受、肠结核、肠道肿瘤(息肉、癌)、慢性胰腺炎、肝胆疾病(肝硬化、胆汁淤积)及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均可引发腹泻,需通过肠镜、粪便培养等明确病因。
四、提示与建议
长期腹泻或伴便血、脱水、体重骤降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急性期及时补液,慢性期遵循医嘱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