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在特定病期需透析治疗,关键指征包括高血钾、严重酸中毒、尿毒症并发症及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此外透析时机需个体化评估。
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患者可能出现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导致心脏功能异常甚至危及生命;或发生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pH<7.25),需通过透析快速纠正。尿毒症相关症状如心包炎、脑病、急性肺水肿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时,透析可缓解危急状况。对于慢性肾病,当肾小球滤过率(GFR)<15 ml/min且药物治疗难以维持稳定时,应启动透析;急性肾衰竭若伴随少尿、无尿或血肌酐急剧升高,亦需及时透析。值得注意的是,透析并非严格依赖单一指标,需综合患者年龄、并发症及营养状态动态评估,例如残余肾功能GFR<5 ml/min时更需警惕。
血液透析通常每周2-3次、每次4小时,通过人工肾高效清除毒素与多余水分,同时调节电解质平衡并保护残余肾功能;腹膜透析则借助腹膜半透膜特性实现居家治疗,操作灵活但需患者自主管理。透析前后患者需严格控水限盐,并避免高钾、高磷食物,以减少并发症风险。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透析仅能部分替代肾脏功能,患者仍须配合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以延缓病情进展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