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根据症状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认为与肝肾阴虚、痰湿内阻、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
-
病名归属
中医未直接使用“高血压”概念,而是通过临床表现将其对应为“眩晕”“头痛”“肝风内动”等传统病症,强调全身性失衡而非单一指标异常。 -
病因病机
主要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肝阳上亢:情绪压抑或肝肾阴虚导致气血上冲;
- 痰湿内阻:饮食不节、脾虚生湿,痰浊阻滞经络;
- 肝肾阴虚:阴液不足,阴不制阳,虚火内生。
-
治疗原则
中医主张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阳上亢型、痰湿型)采用个性化方剂,但需注意中医药降压效果不稳定,临床仍以西医降压药为主。
中医对高血压的理解重在整体调理,但现代治疗需结合中西医优势,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