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高血压和低血压视为人体气血阴阳失衡的表现,强调辨证施治。高血压多因肝火亢盛、痰湿瘀血等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治疗以平肝潜阳、化痰活血为主;低血压则常因气虚、阳虚或气血两虚引起,治疗以补气升阳、健脾益血为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通过望闻问切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旨在恢复身体平衡,改善症状,达到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
- 病机分析: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易致肝火亢盛,影响气血运行,引发高血压。
- 治疗方法:常用熄风通络、化痰活血之法,如按揉穴位(如风池、太冲穴)以降压,或服用中成药(如丹参片、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
低血压
- 病机分析:低血压常表现为气虚、阳虚或气血两虚,患者多头晕、乏力、心悸,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 治疗方法:治疗以补气升阳为主,常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或附子理中丸加减。针灸和艾灸(如百会、足三里穴)也有显著疗效。
总结
中医治疗高血压和低血压均注重调整阴阳平衡,通过辨证施治,恢复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高血压患者应注重平肝潜阳,低血压患者则需补气升阳。日常调理也需结合情志、饮食和运动,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