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痹阻是一种以心脏血脉阻滞为特征的中医病证,核心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常因气滞、血瘀、痰浊或寒凝等因素引发,治疗需针对本虚标实的特性采取活血化瘀、通阳宣痹等方法。
-
病因与核心病机
心脉痹阻多因正气不足、心阳不振导致血脉运行无力,继而因气滞、血瘀、痰浊或寒凝等外邪侵袭心脉,形成“本虚标实”的病变。如心阳不足则温煦无力,气机郁滞则血行受阻,痰湿内生则阻碍心脉,寒邪凝滞则血脉拘挛,最终引发心脉痹阻。 -
典型症状表现
患者常出现心胸憋闷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肩背或上肢,且痛感时轻时重。根据病理差异,疼痛类型可能为刺痛(血瘀)、闷痛(痰浊)、刺痛遇寒加剧(寒凝)或胀痛随情绪波动(气滞)。舌质紫暗、舌下静脉迂曲、脉象涩或沉迟等体征为常见诊断依据。 -
疾病分型与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分型明确:血瘀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如血府逐瘀汤);痰浊盛者需化痰通络(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寒凝者用温阳散寒法(乌头赤石脂丸加活血药);气滞者则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虚证者可补益心气,兼顾通络止痛。 -
日常养护与注意事项
患者需避免寒凉刺激,注意保暖防寒,同时减少肥甘厚腻饮食以降低痰浊风险,保持情绪稳定以防气郁加重病情。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可提升阳气,辅助改善心脉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耗损。
心脉痹阻本质是虚实夹杂的复杂病证,诊断与治疗需精准辨证,结合药疗与生活调养方能缓解心脉痹阻,改善心慌、胸痛等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