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步态异常(外八字、摇摆步态)、无法并腿下蹲(划圈征)、不能跷二郎腿,以及髋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随骨盆倾斜或脊柱侧弯等继发表现。
臀肌挛缩症的核心病因与儿童时期反复臀部肌肉注射相关,尤其是含苯甲醇药物的刺激,导致臀肌纤维化挛缩。典型表现中,患者行走时常因髋关节内收受限呈现外八字,跑步时甚至出现跳跃状步态;坐下时双腿必须分开呈蛙式位,无法自然并拢;最显著体征为“划圈征”——下蹲需先张开双膝再完成动作,且蹲下后双膝仍向外张开。部分患者会出现髋部弹响(Ober征阳性)或臀部塌陷畸形,俗称“尖臀”。
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加重,尤其生育后女性或长期运动者易出现髋部疼痛或疲劳。体格检查中,臀部可摸到硬韧挛缩带,伴随皮肤凹陷及肢体活动度下降。患者可能因下肢假性不等长导致骨盆倾斜,继而引发腰痛或膝关节代偿性损伤,甚至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
临床诊断依赖特征性步态与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目前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是微创治疗首选,可精准切断瘢痕纤维,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避免二次粘连。若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建议尽早就医确认病情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