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脱垂最常见的原因是瓣膜黏液样变性及遗传性因素,其次为继发性因素如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三尖瓣脱垂的发病机制涉及瓣膜与瓣口、乳头肌及腱索间的结构失衡,导致收缩期活动受限及反流现象。
-
原发性病因
原发性三尖瓣脱垂的核心病因是瓣膜黏液样变性,表现为瓣叶增大、冗长、透明化及增厚,腱索延长或断裂但乳头肌正常。研究表明,该类型约10%-20%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相关,例如马凡综合征或Ehlers-Danlos综合征,此类患者常伴随全身性结缔组织异常。 -
继发性病因
继发性脱垂多源于胸外伤、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或肺动脉高压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破坏瓣膜结构,引发增厚、溃疡或穿孔;风湿热通过瓣膜炎症导致腱索挛缩或断裂;胸部创伤则直接损伤瓣膜连接部位,造成机械性脱垂。右心室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如慢性肺栓塞或右心衰竭,也可能诱发功能性三尖瓣脱垂。 -
遗传易感性
家族史在三尖瓣脱垂风险评估中至关重要。基因突变如FLNA或FBN1异常显著提升发病风险,且常表现为多瓣膜受累,如合并二尖瓣脱垂。此类患者需关注家族成员心血管筛查,早期排查潜在心脏异常。
三尖瓣脱垂的病因复杂多样,需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类型。轻度脱垂以观察随访为主,中重度病变伴反流或右心功能受损者,应考虑手术干预。定期心脏超声检查及心血管专科随访是关键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