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排泄受阻需要治疗,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解除梗阻、利胆治疗及必要时的手术干预。
胆汁排泄受阻需及时治疗,因其可能引发黄疸、肝功能损害甚至胆汁性肝硬化,延误治疗会显著增加肝硬化、肝衰竭的风险。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胆结石或胆管狭窄导致的梗阻,首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或放置支架解除梗阻,若结石较大或胆管严重狭窄,需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胆囊或重建胆道。对于胆道肿瘤引起的堵塞,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胆汁引流是关键,晚期患者可能需联合化疗或放疗。而胆道闭锁等先天性疾病,需早期通过葛西手术重建胆汁引流,若肝功能持续恶化则需肝移植。
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可促进胆汁流动,缓解淤积症状;合并瘙痒者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考来烯胺缓解皮肤症状。若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若出现皮肤黄染、瘙痒、尿色加深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明确梗阻原因。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影像学指标。低脂饮食、规律作息有助于减轻胆道负担,但不可替代医学治疗。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