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梗阻是因食物团块、异物或疾病导致食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突发吞咽困难,可能伴随呕吐泡沫状黏液、胸背痛、体重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食管梗阻通常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先天性包括食管闭锁、先天性食管狭窄,因发育异常使食管结构异常;后天性病因中,肿瘤是常见因素,如食管癌、纵隔恶性肿瘤等,肿瘤生长侵占管腔或压迫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可致食管痉挛性梗阻;食管黏膜损伤、化学性烧伤及异物摄入(如鱼刺、肉骨、假牙)也会引发梗阻。放疗、术后粘连等因素可能破坏食管正常结构。
典型症状包括早期出现食物停滞感、吞咽时有哽噎感,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持续胸背痛、恶心呕吐、咳嗽反流,甚至体重迅速下降、营养不良等。部分患者伴慢性发热、脱水或呕血。若为肿瘤引发,晚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及黄疸等肝转移征象。
诊断依赖X线造影、CT、MRI及内镜检查,X线可显示梗阻部位及食管蠕动状态,胃镜下可直观观察病变并取活检明确性质,CT扫描能定位肿瘤或异物来源。
治疗方式因病因和梗阻程度不同而异。对异物梗阻优先考虑内镜取出,肿瘤梗阻需结合患者耐受能力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食管支架缓解症状。先天性疾病如食管蹼可通过外科矫形,贲门失弛缓症则可能采用药物或内镜下肌肉切开术。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保持营养补充及护理以避免并发症如食管瘘、感染。
食管梗阻本质是食管通路受阻的病理状态,及早排查症状(如持续性吞咽困难、胸痛)并配合专业检查对改善预后十分关键,明确病因后遵循个体化治疗为首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