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肝炎严重化的一种表现,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引发大量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典型症状包括黄疸、凝血异常、腹水及神志不清,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四类,乙肝病毒是我国主要病因,需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1. 核心病因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长期酗酒、肝毒性药物(如抗结核药)是三大常见诱因。肝癌术后肝组织代偿不足、自身免疫疾病或代谢异常(如肝豆状核变性)也可能导致肝功能急剧恶化。
2. 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持续乏力、食欲骤减和恶心呕吐;随着病情进展,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腹胀、皮下出血(凝血障碍)逐渐显现;重症者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提示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
3. 分型与特点
- 急性肝衰竭:起病急,2周内快速进展至肝性脑病;
- 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病基础上突发急性恶化,病死率高;
- 慢性肝衰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持续衰退,以腹水、门脉高压为主。
4. 防治关键
避免酗酒、规范治疗慢性肝病、慎用肝损药物是预防核心。患者需警惕黄疸或异常出血,尽早就医;临床通过护肝药物、人工肝或肝移植干预,但晚期预后较差。
肝衰竭是隐匿却凶险的疾病,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尤其慢性肝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诱因。一旦出现疑似表现,应立即就医以争取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