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一种因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脏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的临床症候群,表现为极度乏力、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病死率高达73.9%,其中急性肝衰竭死亡率超过87%。其病因复杂,核心包括病毒感染(如乙肝)、药物/酒精肝损伤、肝硬化失代偿等,需综合治疗。
肝衰竭的四大核心症状
- 黄疸与凝血障碍: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及尿色加深,同时伴随凝血功能异常,出现鼻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
- 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重症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 肝性脑病: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严重时可陷入昏迷,需紧急干预。
- 腹水及多器官衰竭:腹部膨隆伴腹水,可能伴随肾衰竭、脑水肿等并发症,构成致命威胁。
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HBV)是主要致病因素(占比超80%),其他如甲肝、丙肝等亦可引发。
- 药物与酒精: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或长期酗酒,直接损伤肝细胞。
- 肝硬化进展:慢性肝病患者因肝功能持续衰退,在感染、出血等诱因下可急剧恶化。
- 其他诱因:毒物暴露(如毒蘑菇)、自身免疫疾病、遗传代谢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治疗策略与预防措施
肝衰竭目前无特效药,核心治疗包括:
- 早期支持疗法:隔离消毒、能量供给及维持内环境稳定。
- 抗病毒治疗:如HBV-DNA阳性患者需使用恩替卡韦等核苷类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 人工肝技术:通过过滤血液中的毒素暂时替代肝功能。
- 肝移植:中晚期患者的唯一根治手段,但需匹配供体且费用高昂。
预防重点在于控制乙肝等基础疾病、规避肝毒性药物,并警惕酒精或毒物暴露风险。
肝衰竭进展迅猛,早期识别症状如极度乏力、快速加深的黄疸至关重要,及时就医可显著改善预后,建议公众加强肝脏健康监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