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阻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指因气道狭窄或完全堵塞导致气流进出肺部受阻,典型表现为吸气性喘鸣、呼吸困难及面色发绀(嘴唇/皮肤青紫),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其常见诱因包括气道异物吸入、炎症水肿、过敏反应及肿瘤压迫。
呼吸道阻塞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类: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异物(如儿童误吞小物件)、喉头水肿(过敏或感染)多引发吸气困难,伴随锁骨上窝凹陷、喉鸣音;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则导致呼气延长伴哮鸣音;肿瘤或严重感染可能同时影响吸气和呼气功能。关键急救方法是海姆立克法,对清醒患者施以上腹部冲击以排出异物,窒息超过4分钟可致脑损伤甚至死亡。
诱发因素覆盖广泛,吸入花粉、烟雾引发过敏性水肿,咽喉部肿瘤、甲状腺肿大等压迫气道,异物嵌顿(尤其是儿童易吞食硬币、坚果),呼吸道分泌物堆积或出血等均可能触发阻塞。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长期吸烟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症状分级明确,一度阻塞无明显缺氧表现,二度活动后加重,三度静息时显著呼吸困难并伴焦虑,四度即刻陷入昏迷甚至心跳骤停。治疗需对因处理——炎症使用激素与祛痰药,异物阻塞采用内镜取出,肿瘤需手术或放化疗干预。日常预防需避免进食中哭笑、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高危人群应随身携带支气管扩张剂。
如遇突发窒息,迅速评估患者状态,未缓解时应立即送医实施环甲膜切开术或气管插管以维持通气。定期体检排查慢性肺病与过敏风险,减少暴露于污染环境,可降低阻塞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