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项,全流程规范
医保结算清单填写规范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医保部门进行费用结算的重要依据,其规范要求涵盖数据指标、填写标准及管理要求等方面。以下是综合整理的核心内容:
一、数据指标构成(193项)
-
基本信息部分(31项)
包含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门诊慢特病诊疗信息(6项)
专门针对门诊慢特病患者,反映诊疗过程。
-
住院诊疗信息(58项)
覆盖患者入院、诊断、治疗、出院全流程信息。
-
医疗收费信息(98项)
反映实际医疗费用,与财政部等机构统一票据信息对接。
二、填写规范要求
-
客观真实性
数据需与住院病案首页、医疗收费票据等信息一致,避免虚假填报。
-
完整性
所有必填项目(共193项)必须填写完整,无遗漏。
-
及时性
需在诊疗结束后规定时间内提交,确保医保审核时效。
-
规范性
严格使用《医疗保障疾病诊断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等国家标准。
三、关键修订内容(2021年更新)
-
指标调整
-
基本信息部分由32项调整为31项,新增“医疗门诊收费票据”内容。
-
住院诊疗信息由57项调整为58项,门诊慢特病诊疗信息单独列出。
-
-
必填项强化
删除了原可选填的“*”标注项目,所有项目均需填写。
-
患者信息管理
增加“流水号码”(每家机构独立生成)和“门诊慢特病病种代码”,便于数据追溯。
四、其他注意事项
-
主诊断选择
住院患者主诊断按“三最原则”(消耗资源最多、危害最大、住院时间最长)确定,与病案首页主诊断区分。
-
数据存储
结算清单需通过电子签名归档,支持电子结算或纸质签章保存。
-
沟通与更新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说明诊疗信息,及时更新患者身份及病情变化。
五、违规后果
若因填写错误导致结算失败或医保拒付,医疗机构可能面临罚款、绩效扣分等处罚,并需承担患者医疗费用差额。
以上规范自2021年7月修订后逐步推广,医疗机构需定期培训医务人员,确保合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