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居民医保个人账户是医保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原因和影响可归纳如下:
一、取消个人账户的四大原因
-
保障能力不足
居民医保个人账户额度普遍较低(如每年仅40元/人),难以覆盖门诊小额费用,主要被用于药店购药,无法有效缓解群众医疗负担。
-
共济机制缺失
个人账户仅限个人或家庭使用,无法实现参保人员之间的互助共济,削弱了基金整体抗风险能力。例如,大额医疗费用仍需个人承担,而其他参保人无法通过个人账户分担。
-
管理成本高且存在滥用风险
个人账户资金常被用于购买保健品、日用品等非医疗用途,导致基金被挪作他用,增加了管理难度和骗保风险。
-
历史遗留问题
部分地区存在长期未取消个人账户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账户多为小额储蓄性质,与门诊统筹功能定位不符,需通过政策统一清理。
二、改革后的替代方案:门诊统筹
取消个人账户后,医保将全面转向门诊统筹,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保障提升:
-
扩大报销范围 :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提高,涵盖更多医疗服务项目;
-
强化共济功能 :利用全体参保人资金池分担大额医疗费用,降低个体风险;
-
规范资金使用 :取消个人账户后,医保卡将仅用于医疗消费,减少滥用风险。
三、对参保待遇的影响
-
门诊保障提升 :门诊统筹将覆盖更多费用,降低自费比例;
-
账户余额处理 :个人账户原有资金不会清零,但将纳入统筹基金,可继续用于门诊报销;
-
政策统一性 :全国大部分地区将实现门诊统筹的统一管理,避免地区差异。
四、政策执行时间表
国家明确要求2020年底前取消居民医保个人账户(含家庭账户),少数地区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过渡方案。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按要求完成改革。
取消居民医保个人账户是优化医保资源配置、提升保障能力的必要改革,通过强化门诊统筹实现更广泛的医疗互助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