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付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转换是从 按项目付费 转向 按病种付费 ,并通过多元化支付机制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转换内容
-
支付方式变革
改革前,医保按项目付费,住院费用(如CT、药品等)单独结算,医院可通过增加检查、用药量获利。改革后推行按病种打包付费(如肺炎治疗总价1万元,医院自付超支部分),促使医院控制成本。
-
技术标准升级
2024年国家医保局发布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病种覆盖临床95%病例,核心分组增至409组,细分程度提升。DRG(按病组)分组数量也有所增加。
二、改革目的
-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通过“限额包干、费用有封顶”机制,医院节约成本可获收益,超出部分自担,从而抑制过度医疗。
-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保基金从“被动买单”转为“主动选择购买”,激励医院优化诊疗方案,而非单纯追求检查药品数量。
三、实施效果
-
患者负担降低 :试点地区住院费用平均下降12%,自付比例降低60%。
-
住院天数缩短 :平均缩短1.2天,如骨折治疗时间缩短。
-
医院运营优化 :促使医院转向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
四、未来展望
改革仍需“小步走、稳步走”,通过动态调整病种分组和医保支付标准,平衡基金收支与医疗服务质量。上海等先行地区的经验表明,长期来看医保基金预算保持增长,但增速低于GDP和物价,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