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疗保障的系统性改革
医保就医一体化是指通过制度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在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协同与统一。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具体内涵如下:
一、主要内涵
-
制度整合与统筹层次提升
通过整合职工医保、居民医保、门诊三项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障一档、二档的统一。例如,佛山自2017年起实施医保一体化,居民和职工同享住院、门诊等一致待遇。
-
保障范围扩展与待遇优化
扩大门诊药品目录支付范围,提高普通门诊药品报销比例,部分门特病种、慢性病种的报销比例提升,大病保险支付范围扩大。如佛山改革后,职工医保门诊药品目录较改革前增长了20%以上。
-
管理机制创新
实现“五统一”管理(参保登记、缴费标准、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结算办法),消除地区间政策差异,降低群众就医成本。例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一体化后,全省统一药品目录,2015年实现设区市统筹。
二、核心优势
-
提高公平性与可及性
城乡居民享受同一政策、同一标准,减少因地区差异导致的医疗资源获取障碍,尤其有利于农村和低收入群体。
-
增强抗风险能力
通过基金统筹调剂,解决各统筹地区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确保参保人员待遇水平不降低。
-
简化就医流程
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无需再报备,提升就医便利性。
三、实施效果
-
佛山案例 :2017年实施后,医保门诊药品目录增长20%以上,大病保险支付范围扩大15%,职工医保待遇水平略有提升。
-
全国趋势 :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23个省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统筹,覆盖超10亿人口。
医保就医一体化通过系统性改革,不仅提升了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还通过机制创新优化了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是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