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其他省份的医保可以在另一个省使用,但需提前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且报销比例和规则可能有所调整。 目前全国已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住院、普通门诊及部分门诊慢特病,备案后可直接刷医保卡结算,无需垫付资金。关键点包括:长期居住人员可双向享受待遇,临时外出就医需注意报销降幅,急诊抢救视同备案。
-
备案是前提条件
跨省使用医保需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线下窗口备案,分为长期居住(如退休定居、异地工作)和临时外出(如转诊、旅游急诊)两类。长期备案有效期通常为6个月至永久,临时备案一般不少于6个月,有效期内可多次使用。未备案可能需先自费再回参保地报销,且待遇可能降低。 -
结算规则遵循“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
跨省就医时,药品和诊疗项目按就医地医保目录报销,但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执行参保地标准。例如,北京参保人在上海住院,药品需在上海医保目录内,但报销比例按北京政策计算。临时外出人员报销比例可能比本地低10%-20%,急诊抢救除外。 -
覆盖人群与场景扩展
政策已覆盖异地安置退休、长期居住、常驻工作、转诊等四类人员,并新增临时外出就医群体。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达70%以上,普通门诊联网机构数量翻倍,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慢特病逐步纳入结算范围。无第三方责任的外伤费用也可直接结算。 -
未来便利化趋势
2025年底前,全国将进一步完善异地结算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跨省通办。参保地与备案地双向待遇、出院前补备案等新规,显著减少跑腿垫资问题。建议流动人口及时备案,并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定点机构。
跨省医保使用已从“垫付跑腿”迈向“即时结算”,但具体待遇因参保地和就医地政策而异。建议提前备案、确认定点机构,并关注参保地最新规则以最大化保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