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统筹支付和自付自费是医保报销的两种主要方式,关键区别在于费用承担主体和报销范围。统筹支付由医保基金直接结算,覆盖医保目录内的药品、诊疗项目;自付自费则需个人承担,包括目录外费用、起付线以下及报销比例外的部分。以下从定义、范围和场景3方面详细解析:
-
定义与主体差异
统筹支付是医保基金按政策为参保人支付的费用,医院直接与医保结算;自付自费分为两类:自付(医保目录内需个人按比例承担的部分)和自费(目录外全额自担项目,如进口药、特需服务)。 -
报销范围对比
- 统筹支付:限医保目录内的甲类药(全额报)、乙类药(部分报)及基础诊疗项目。
- 自付自费:涵盖起付线(如住院首笔800元)、目录外丙类药、超限价诊疗(如高端手术材料)、超出封顶线的费用。
-
典型场景示例
- 住院花费1万元:若目录内费用8000元(含乙类药自付20%),医保报销70%,则统筹支付5600元,自付2400元;剩余2000元目录外费用需全额自费。
- 门诊特需检查:若选择非医保核磁共振(2000元),需全部自费。
合理规划就医选择(如优先使用甲类药)、关注地方医保目录更新,能有效减少自付自费支出。特殊困难群体可申请医疗救助进一步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