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师编码的填写内容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和部门要求进行规范填写,主要包含以下核心信息:
一、基础信息模块
-
姓名 :医师的完整姓名,需与身份证件一致;
-
性别 :男/女;
-
证件类型 :如身份证、护照等;
-
证件号码 :对应证件上的号码;
-
人员状态代码 :如正常、暂停、终止等;
-
执业医疗机构名称 :医师执业的医院全称;
-
执业类别代码 :根据执业范围选择(如内科、外科等);
-
执业级别代码 :如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等;
-
专业技术职务代码 :对应职称(如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
-
信用等级代码 :反映医师信用信息;
-
违规行为代码 :记录医师违规记录;
-
执业状态代码 :如正常执业、暂停执业等;
-
合同起始时间 :执业合同开始日期;
-
合同截止日期 :执业合同结束日期(如无固定期限则标注"无固定期限"。
二、附加信息模块(部分地区要求)
-
学历信息 :毕业院校、学历层次等;
-
培训信息 :参加过的专业培训记录。
三、注意事项
-
编码规则 :需按照国家医保局统一规范填写,通常采用 字母+数字 组合形式;
-
部门审核 :完成填写后需提交至医保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
-
动态管理 :若医师信息发生变化(如职称晋升、执业范围调整),需及时在医保系统中更新。
四、与医保医师代码的区别
医保医师代码主要服务于医保支付和医疗费用审核,侧重 基本信息管理 ;而医师编码(如医师资格证编码)由卫生行政部门用于 医师资质认定和职业发展管理 ,两者分属不同管理范畴。
建议填写时以国家医保局最新官方指南为准,若需确认具体填报要求,可访问[国家医保局信息维护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