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砍价后药品价格反而上涨的现象,主要源于企业成本转嫁、高价新药占比提升、流通环节隐性加价等综合因素。虽然医保谈判通过“以量换价”降低部分药品价格,但市场供需变化和行业特性导致部分药品出现“越砍越贵”的异常情况。
-
企业成本转嫁压力
医保谈判大幅压价后,药企为维持利润可能减少低利润品种产能,转而推广未纳入医保的高价替代药。部分企业通过更换剂型、包装或添加辅助成分等方式推出“升级版”药品,变相规避价格限制。 -
新药定价机制推高均价
近年获批的抗癌药、罕见病药等创新药定价普遍较高,即使经医保谈判降价50%以上,单盒价格仍远超普通药品。这类高价药在医保目录中占比增加,拉高了整体药品支出感知。 -
流通环节层层加码
部分药品在省级采购、医院采购等环节面临配送商加价,尤其冷链运输或特殊储存药品附加成本显著。药店销售的非医保药品则存在营销驱动的溢价行为。 -
患者需求升级影响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患者更倾向选择医保目录内价格更高的进口原研药或品牌药,对低价仿制药信任度不足,客观上助推了高价药市场份额。
医保药品价格波动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建议关注医保谈判品种的实际费用负担变化,而非单纯比较单价。合理用药和报销比例优化更能减轻患者实际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