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扫追溯码的推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改进才能确保其长期有效实施。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制度设计与技术基础
-
追溯码唯一性保障
国家明确规定,每盒药品仅能被扫码一次,重复扫码记录可能涉及假药、回流药或串换销售,为打击非法行为提供了技术手段。
-
数据覆盖范围
截至2025年2月,全国98%的医保目录药品已实现追溯码归集,数据基础逐步完善,为全面实施提供了支撑。
二、实施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基层执行难度
部分基层机构存在扫码效率低、错误率高的问题,手工扫码平均耗时5秒/盒,而高效设备可提升至1秒/15盒。需通过设备升级(如引入追溯码识别仪)和人员培训解决。
-
人为干扰风险
若售药人员故意扫描其他药品追溯码或拒绝扫码,可能涉及二次销售或医保欺诈。需通过医保监管与处罚机制(如追溯码篡改核查)防范。
三、政策推动与公众参与
-
医保结算强制要求
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销售药品需实现追溯码全覆盖,住院拆零、中药饮片等特殊品类将逐步跟进。医保部门将加强核查与处罚力度。
-
公众维权意识
通过“六要六不要”等科普措施,提高公众对追溯码的认知,鼓励主动索要票据、使用官方渠道验码,并在发现异常时坚决索赔。
四、未来展望
药品追溯码与医保监管的结合,是解决假药、回流药问题的关键。随着技术完善、政策强化和公众参与度提升,医保扫追溯码有望长期坚持并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