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保控费措施主要包括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引导、费用预算监管及信息化管理四大核心手段,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不合理支出并保障基金安全。
-
支付方式改革
推行按病种付费(DRG/DIP)、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等模式,将费用控制责任转移至医疗机构,激励其规范诊疗行为。例如,DRG付费通过疾病分组定价,消除过度医疗差异;总额预付实行“超支自理,结余归己”原则,强化成本意识。 -
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
通过差异化报销比例引导患者首诊在社区医院,重症转诊至上级医院,康复期回归社区。此举缓解大医院压力,同时降低小病高耗费用,如社区门诊报销比例高于三甲医院10%-20%。 -
费用预算与动态监控
医保部门设定医疗机构年度预算,结合历史数据监控执行情况,对异常增长预警。同步加强药品、耗材集采管理,限制高价非必要耗材使用,例如通过带量采购降低心脏支架等费用。 -
信息化与智能审核
建设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筛查大处方、重复检查等违规行为。部分区域试点AI审核病历,自动识别不合理诊疗,将人工抽检率提升至90%以上。
医保控费需平衡费用控制与医疗质量,未来或进一步融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控费与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