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肺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或败血症。免疫力低下人群、儿童及老年人是高危群体,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
细菌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骤,伴随高热和脓痰。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手段,如头孢类或青霉素类药物。吸烟、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易感。
-
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是常见病原体,症状包括干咳、肌肉酸痛和乏力。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可缓解病情,但多数需依赖自身免疫力恢复。季节性流行期间需加强防护。
-
真菌性肺炎: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多见于免疫缺陷患者(如HIV感染者或化疗人群)。病程较长,需长期使用抗真菌药物,且易复发。环境中的霉菌孢子是潜在传染源。
-
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引发的肺炎症状较轻,但咳嗽持续时间长,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青少年和密集场所(如学校)更易传播。
-
高危因素与并发症:吸烟、空气污染、基础肺病(如慢阻肺)会加重感染风险。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肺脓肿、胸腔积液,甚至多器官衰竭。
若出现持续发热、咳血或气促,应立即就医并完善胸部CT、痰培养等检查。日常预防包括接种疫苗、保持通风及戒烟,尤其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