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病理确诊为癌症,仍需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的“侦探助手”,能通过蛋白质标记精准锁定肿瘤来源、评估恶性程度、指导靶向治疗,并为预后判断提供关键依据。以下是核心原因分述:
-
明确肿瘤分型与来源
部分癌症在显微镜下形态相似(如小细胞癌与淋巴瘤),免疫组化通过检测特定蛋白(如CK、TTF-1)可区分类型。对于转移癌,它能追溯原发灶(如GATA3标记乳腺癌转移),避免误诊。 -
指导个体化治疗
免疫组化检测的分子靶点(如HER2、PD-L1)直接决定治疗方案。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需靶向治疗,PD-L1高表达肺癌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省略这一步可能导致无效治疗。 -
评估恶性程度与预后
标志物如Ki-67(增殖指数)和p53(抑癌基因突变)能量化肿瘤侵袭性。Ki-67>30%提示高恶性,需更积极治疗;ER/PR阳性乳腺癌预后较好且适合内分泌治疗。 -
发现隐匿病灶
免疫组化灵敏度远超常规染色,可识别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如前列腺癌PSA标记),直接影响手术范围或放疗计划。 -
分子分型与科研价值
现代癌症治疗强调分子分型(如乳腺癌Luminal A/B型),免疫组化是分型基础。它为科研提供数据,推动新药研发。
总结:免疫组化绝非“重复检查”,而是癌症精准医疗的核心环节。患者应配合医生完成检测,确保诊断无遗漏、治疗更精准。若报告结果复杂,务必交由专业医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