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检查后建议做免疫组化并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而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分型或指导治疗。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的重要补充手段,能够提供更精准的分子水平信息,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
免疫组化的核心作用
免疫组化通过标记特定蛋白质,辅助鉴别肿瘤性质(良性/恶性)、确定组织来源或分子分型。例如:乳腺癌患者需检测HER2、ER/PR等指标,直接影响靶向治疗选择;淋巴瘤分类依赖CD20、CD3等标记物,区分亚型后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
为何病理后仍需免疫组化
- 初诊信息不足:常规病理在细胞形态不典型时难以确诊,如低分化癌需免疫组化鉴别原发灶。
- 治疗前必须明确:某些癌症(如胃癌)的PD-L1检测决定能否使用免疫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 预后评估需求:Ki-67指数高低提示肿瘤增殖活性,与复发风险相关。
-
不必过度担忧的常见情况
- 病理提示"疑似""不除外"时,免疫组化仅为排除其他可能性。
- 术后常规补充检测(如肺癌ALK检测)属于标准流程,与病情进展无关。
- 某些炎症或增生病变需与肿瘤区分,如IgG4相关疾病的确诊。
医生建议免疫组化是基于科学诊断流程,而非病情加重的信号。患者应积极配合检查以获取准确结果,具体临床意义需由主治医生结合完整报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