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居民医保制度需从筹资公平性、待遇保障和服务质量三方面发力:建立与收入挂钩的差异化缴费机制,扩大门诊报销范围,强化基层医疗网络和智能监管体系,确保制度可持续且惠及全民。
-
改革筹资机制,缓解缴费压力
当前等额缴费模式加重低收入群体负担,建议参照职工医保按收入比例缴费,或引入综合评估指标(如资产、年龄)确定缴费基数。财政补助应与个人缴费动态平衡,例如设定3-5年缴费稳定期,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比,降低农村居民参保门槛。 -
完善待遇设计,推动“保大病”向“全保障”转型
将普通门诊纳入报销范围,探索慢性病按人头付费试点,促进分级诊疗。针对连续参保者实施激励政策,如连续缴费满4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支付限额,零报销居民次年享受额外待遇提升,增强参保黏性。 -
强化基层服务与智能监管
规范乡镇医保服务网点,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基层经办能力。推行定点医药机构信用等级管理,结合智能监控系统动态预警违规行为。同步整合职工与居民医保信息平台,杜绝重复参保,实现基金使用全流程透明化。 -
优化支付方式与基金精算
推广DRG/DIP付费改革,对糖尿病等慢性病实行“结余留用”激励。建立基金“红黄绿”预警机制,根据累计结余调整政策,避免当期赤字。探索健康税(如烟草税)补充医保基金,拓宽资金来源。
居民医保制度需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精细化设计让资金“花在刀刃上”。参保人应主动监督政策落地,而政策制定者需定期评估改革成效,动态调整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