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指医保基金与医疗机构之间结算医疗费用的新机制,通过标准化、量化的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合理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其核心是通过打包定价和绩效激励,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具体包括以下要点:
一、主要支付方式
-
按病种付费(DIP)
根据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将住院病例进行标准化分值,医保基金按分值与医院约定支付费用,结余部分归医院所有。这种方式通过“打包定价”机制,促使医院控制成本、规范诊疗流程。
-
按病组付费(DRG)
早期试点的分组方案,将相似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分为不同病组,医保按组付费。2.0版升级后,DRG与DIP结合使用,进一步细化分组标准,提高精准度。
二、改革目标
-
控制医疗费用
通过支付标准的约束,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用药等过度医疗行为,降低医保基金支出。
-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引导医院建立以病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优化诊疗路径,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
引导行业转型
促使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等配套服务。
三、实施效果
截至2023年底,全国超九成统筹地区已开展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住院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占比降至约1/4。改革后,医保基金收支形势明显好转,病种覆盖率达95%,支付覆盖率80%。
四、关键意义
-
适应医保发展阶段 :从覆盖广度转向注重质量与效率,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医保的需求。
-
完善医保管理体系 :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医保领域系统性工程,通过创新支付机制,实现医保可持续性与医疗服务质量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