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现在被称为汉森氏病(Hansen's Disease),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现代医学已证实其可防可治,通过早期联合药物治疗可完全康复,且95%以上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天然免疫力,传染性极低。
-
病因与传播
汉森氏病通过长期密切接触未经治疗患者的飞沫或皮肤破损处传播,但需满足持续接触条件。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潜伏期平均2-5年,最长可达20年。 -
症状与诊断
早期表现为皮肤麻木性斑块、眉毛脱落或神经粗大,易误诊为普通皮肤病。典型症状包括“狮面”、爪形手等畸残,但及时治疗可完全避免。诊断依赖皮肤活检与神经功能评估。 -
治疗与预后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福平、氨苯砜等药物联合化疗,疗程6个月至2年,国家免费提供药物。规范治疗下传染性迅速消失,患者无需隔离,可正常生活。 -
社会认知与预防
消除歧视是关键,麻风病不遗传、不致死。预防需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接触后洗手、戴口罩,并提高免疫力。
汉森氏病虽古老,但医学进步已将其变为可控疾病。若发现皮肤麻木或久治不愈皮疹,应尽早就医——早诊早治零畸残,科学认知才能终结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