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核心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头晕目眩症状。 以下是具体分点论述:
-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督脉要穴,按摩或针灸可升阳固脱、醒脑开窍,尤其适合气血不足型眩晕。
- 风池穴:后颈部大筋外侧凹陷处,属胆经,能疏风清热、平肝息风,对肝阳上亢或外感风邪引发的眩晕效果显著。
- 内关穴:前臂腕横纹上2寸,属心包经,可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缓解伴随恶心、心悸的眩晕症状。
- 太冲穴: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方,为肝经原穴,擅长平肝潜阳,对情绪波动导致的眩晕有调节作用。
-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属胃经,能健脾化痰、补益气血,改善痰湿或体虚引起的眩晕。
提示:穴位疗法需结合辨证分型,实证(如肝阳上亢)与虚证(如肾精不足)选穴不同。严重眩晕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