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一种由核盘菌属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又称 菌核软腐病 ,俗称 白秆、空秆、麻秆、烂秆、霉蔸 等。以下是关于该病害的综合说明:
一、病原与传播
-
病原 :由核盘菌属真菌引起,孢子可随风传播,越冬和越夏靠菌核或种子传播。
-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土壤、种子、肥料或植株接触传播,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二、危害症状
-
叶片症状
从植株下部衰老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斑扩大、破裂穿孔,形成灰白色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腐烂。
-
茎秆症状
初期为淡褐色水渍斑,后发展为具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表生白色絮状菌丝,严重时形成黑色菌核,导致茎秆腐烂、空心,易倒伏。
-
花与果穗症状
-
花瓣染病后变为苍白色并腐烂。
-
角果初现褐色水渍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瘦瘪无光泽,形成不规则秕粒。
-
三、发生规律与危害
-
发生条件 :高温高湿环境(如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冬油菜产区)易发病,气温18℃以上且无低温期时更易发生。
-
危害程度 :导致产量损失10%-100%,严重时可达30%以上,同时降低籽粒含油量1%-5%。
-
发病阶段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终花期至成熟期危害最大。
四、防治措施
-
农业管理
-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避免田间积水。
-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越冬源。
-
-
生物防治
- 利用拮抗微生物或农用抗生素进行土壤消毒。
-
化学防治
- 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多菌灵、恶霉灵等),配合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保障油菜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