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医疗并非简单的费用免除,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可持续运行。医改专家李玲指出,当前医疗体系的核心矛盾在于公立医院创收机制导致的过度医疗与资源浪费,而中国式免费医疗的突破口在于整合医保、财政与公共卫生资金,通过三明医改模式建立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最终让医疗回归公益性本质。
李玲强调,免费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支付逻辑。现行医保制度下,医院需通过诊疗量获取收入,导致“小病大治”现象普遍。三明模式将县域内医保、财政与公共卫生资金打包预付给医联体,结余资金转化为医院收入,倒逼医疗机构从“治病挣钱”转向“防病省钱”。这种“总额预付+结余留用”机制,既控制成本又提升效率,2023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医生薪酬改革是免费医疗的基石。李玲提出,若医生收入与开药、检查挂钩,公益性目标必然落空。三明通过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将医生薪酬与工作质量、健康管理成效绑定,基层医生年薪最高达25万元,彻底切断“以药养医”链条。数据显示,改革后三明门诊次均药费下降45%,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6%。
针对财政可持续性质疑,李玲算了一笔经济账:预防性医疗投入可降低远期治疗成本。我国每年因慢性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5万亿元,若将其中10%用于基层健康管理,可减少40%的住院需求。古巴通过全民免费医疗+社区医生制度,以不足中国三分之一的医疗支出实现人均寿命79岁,证明低经济水平并非免费医疗的绝对障碍。
免费医疗的落地需警惕两个误区:一是将“免费”等同于零自付,实际上三明模式仍保留10%-30%的梯度自付比例;二是忽视医疗资源下沉的必要性。李玲建议借鉴“六二六指示”精神,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倾斜,通过远程诊疗和分级诊疗缓解大城市医院拥堵。
这场改革本质是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再平衡。当医疗不再被资本驱动,医生回归“健康守门人”角色,免费医疗才能从理想变为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正如李玲所言:“让老百姓敢看病、看得起病,才是医改的终极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