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舞蹈病是一种多见于5~15岁儿童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规律的舞蹈样动作,常与风湿热或链球菌感染相关。早期症状隐蔽,易被误认为顽皮或注意力问题,但随病情发展会出现挤眉弄眼、肢体扭动等典型表现,且可能伴随肌张力下降、情绪障碍。关键亮点:①儿童高发且女性居多;②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③症状具有自限性,但需及时干预以防复发或心脏并发症。
-
病因与机制
小儿舞蹈病多因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抗体错误攻击基底节神经元,导致运动控制异常。遗传、内分泌变化(如妊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
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动作笨拙,逐渐发展为面部(吐舌、扮鬼脸)和肢体不自主运动(挥舞、步态不稳),睡眠时消失。约1/3患儿合并风湿热症状如低热、关节炎。 -
诊断与检查
结合儿童发病年龄、链球菌感染史及舞蹈样动作可初步判断。需通过血清学检测(抗链球菌抗体)、脑影像学(MRI显示基底节异常)等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
治疗与护理
以抗感染(青霉素)、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镇静药物)为主。护理需注重环境安全(防跌倒)、心理支持,并鼓励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 -
预后与预防
多数患儿3~6个月症状自行缓解,但20%可能复发。长期预防需根治链球菌感染,定期随访心脏及神经系统功能,避免诱发因素如精神压力。
提示:若孩子出现异常不自主运动或情绪波动,尤其近期有感染史,应尽早就诊以明确病因并减少并发症风险。科学治疗结合家庭护理可显著提升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