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温病的六大难点
温病,是中医中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在中医治疗温病的过程中,有六种情况相对棘手,分别是:
-
热入营血:当温病邪气深入营血分,出现高热、口渴、心烦不寐、斑疹隐隐等症状时,治疗难度增加。此时邪气内陷,易致气血两燔,需清营凉血、解毒透热,用药需兼顾气血,故治疗较为复杂。
-
湿热胶结:温病中若湿热之邪胶结不解,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纳呆等症状,治疗时需清热化湿,但湿性黏滞,难以速去,且易与热邪交织为患,故治疗周期较长。
-
痰热壅肺:温病后期,若痰热之邪壅滞于肺,出现高热、咳嗽、痰黄稠难咯等症状,治疗需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但因痰热胶结,肺气郁闭,病情易反复,治疗难度较大。
-
邪陷心包:温病过程中,若邪热内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状,病情危重。治疗需清心开窍、凉血解毒,但此时正气已伤,邪气鸱张,救治难度极高。
-
气阴两伤:温病后期,邪气渐退,但气阴已伤,出现低热、口干、乏力等症状。治疗需益气养阴、清解余热,但此时患者正气虚弱,调理需时日,且易出现病情反复。
-
正虚邪恋:温病后期,正气大伤,余邪未尽,出现虚热不退、缠绵难愈之状。治疗需扶正祛邪,但正虚邪恋,治疗难以速效,且易出现变证,增加治疗难度。
温病治疗需根据病邪性质、病位深浅、正气强弱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上述六种情况因病情复杂、病势危重或病程迁延,故在中医治疗中相对棘手。治疗时应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运用清热、化湿、解毒、透邪等治法,以期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