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从1998年开始正式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成为首个全国性医保体系。此后逐步扩大覆盖范围,2003年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相继启动,最终在2016年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形成全民医保网络。
-
1998年:城镇职工医保起步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缴费的模式,覆盖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标志着中国医保体系制度化开端。 -
2003年:农村医保破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试点启动,以政府补贴为主、农民自愿参与,重点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至2008年实现全国覆盖。 -
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扩容
针对城镇非就业人群(学生、儿童、老人等)推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填补职工医保与新农合之间的保障空白,实现“全民医保”雏形。 -
2016年:城乡医保并轨
国务院整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消除城乡差异,提高农村居民待遇,医保覆盖率超过95%。 -
2018年后:深化医保改革
国家医保局成立,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政策,进一步降低医疗负担。2020年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创新药纳入速度加快。
中国医保历经20余年发展,从局部覆盖到全民共享,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未来将通过DRG付费改革、医保基金监管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病有所医”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