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打包付费是一种颠覆传统按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其核心是通过“一口价”打包定价,将疾病治疗全流程费用提前锁定,从而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减少过度医疗。 关键亮点包括:遏制“大检查”“大处方”等浪费行为、患者负担显著降低、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最终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
-
DRG与DIP:两种主流打包模式
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复杂度等将疾病分组定价,例如阑尾炎手术组费用固定;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则通过大数据将“诊断+治疗方式”组合折算分值,医保按分值支付。两者均通过预付费机制,将药品、耗材等从医院收入变为成本,促使医院优化诊疗路径。 -
从“后付”到“预付”的机制变革
传统按项目付费下,医院多做检查多收费;打包付费则设定费用上限,结余留用、超支自负。例如某病组定价1万元,若实际花费8000元,医院可留存2000元;若花费1.2万元,超额部分由医院承担。这一机制推动医院精准治疗,避免无效支出。 -
县域医共体的打包实践
部分地区对县域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打包付费,覆盖辖区参保人全年门诊、住院费用。医共体为控制成本,会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减少患者外转,同时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发病率,形成“预防-治疗-康复”闭环。 -
动态调整与特例兜底
新版DRG/DIP分组方案增设重症、肿瘤等复杂病组的特例单议机制,确保医疗机构不因费用限制推诿危重患者。医保部门定期更新病种库和分组规则,适应医疗技术进步。
医保打包付费正重塑医疗行为逻辑,但其成功需配套监管考核、数据透明及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未来,随着分组精细化与支付智能化,这一改革有望进一步缓解“看病贵”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