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农药配方需根据发病阶段、环境条件及抗药性情况综合选择,以下是推荐方案及使用要点:
一、主流高效配方推荐
-
三唑类复配配方
-
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 :广谱杀菌,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推荐在扬花后至灌浆期初喷,7-10天复配使用。
-
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 :兼具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特性,防抗赤霉病与白粉病,适合穗期使用。
-
-
氰基丙烯酸酯类单一配方
- 25%氰烯菌酯悬浮剂 :对镰刀菌属病原菌抑制力强,建议在扬花期至盛期喷施,可复配戊唑醇延缓抗药性。
-
新型SDHI类配方
- 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 :全球唯一登记用于赤霉病的SDHI类杀菌剂,需在扬花初期喷施,间隔7天复配,重点保护穗部。
二、复配使用原则
-
轮换使用 :避免单一药剂导致抗药性,推荐三唑类与氰基丙烯酸酯类交替使用,例如45%戊唑·咪鲜胺与25%氰烯菌酯复配。
-
功能互补 :结合保护性药剂(如吡唑醚菌酯)可增强预防效果,但需注意其低毒性与赤霉病高毒性的矛盾。
三、使用技术要点
-
适期施药 :优先选择扬花期至灌浆期(2-3月),此时叶片未完全成熟,药效更佳。
-
规范操作 :采用细喷雾,确保均匀覆盖,药后6小时内若遇雨需补喷。
-
综合防治 :结合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及生理调节剂(如芸苔素),可提升防治效果。
四、注意事项
-
抗药性监测 :若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需检测病原菌抗药性,及时更换药剂。
-
安全防护 :佩戴防护装备,避免农药中毒,施药后充分冲洗工具和衣物。
通过合理选择配方并规范使用,可有效控制赤霉病,保障小麦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