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病历可以按规定修改,但原则上不能删除。修改需由医务人员按规范操作(如双线划错字、保留原记录),且仅限于纠错而非篡改内容;删除则因病历的法律效力和保存要求被严格限制,医疗机构无权随意销毁,患者亦无删除权限。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修改的合法性与规范
门诊病历出现笔误或信息错误时,医务人员可依《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修改:用双线划掉错字、保留原记录清晰、注明修改时间及签名。电子病历需保留操作痕迹。实质性内容(如诊断、治疗方案)不得随意修改,否则可能被认定为篡改。 -
删除的严格限制
门诊病历保存期限至少15年,医疗机构和患者均无权删除。法律明确要求妥善保管病历,擅自删除将面临法律责任。若患者对内容有异议,可申请更正或通过医疗纠纷程序处理,而非直接删除。 -
篡改与合法修改的区别
篡改是为掩盖过错或伪造诊疗过程,属违法行为;合法修改仅纠正客观错误(如错别字、日期笔误),且需保留修改痕迹。前者可能导致医疗机构被追责,后者是正常病历管理的一部分。 -
特殊情况的处理
若病历错误影响保险理赔或法律纠纷,患者需与医院医务科协商,提供证据申请修正。归档后的病历修改需经审批,并补充说明材料,流程更为复杂。
总结:门诊病历的修改和删除均受法律严格约束,患者应关注病历准确性,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医疗机构需合规操作,避免因不当修改或销毁承担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