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门诊病历是记录患者盆底功能评估、治疗方案及康复进展的重要医疗文件,核心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结论、个性化康复计划和随访记录,旨在系统化管理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诊疗过程。**
-
病史采集
病历首先详细记录患者主诉(如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既往病史(分娩史、手术史、慢性病)、生活习惯(运动、排便习惯)及症状持续时间。这部分是制定康复方案的基础。 -
体格检查与功能评估
通过触诊、盆底肌力测试(如牛津分级)、超声或肌电图评估肌肉张力、协调性及是否存在高张或松弛问题。部分门诊会采用问卷(如PFDI-20)量化症状严重程度。 -
诊断结论
明确盆底功能障碍类型(如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高张综合征),并标注是否合并其他问题(如慢性盆腔痛)。诊断需区分器质性与功能性病变,指导后续治疗方向。 -
个性化康复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方案,可能包括:- 物理治疗(凯格尔运动、生物反馈训练);
- 仪器辅助(电刺激、磁刺激);
- 行为调整(膀胱训练、饮食建议);
- 必要时转诊(如需手术的严重脱垂患者)。
-
随访记录
定期复诊更新病历,记录症状改善程度(如漏尿次数减少)、肌力变化及调整治疗计划。随访频率通常为1-3个月,长期跟踪确保疗效巩固。
盆底康复门诊病历的动态更新是康复成功的关键,患者需配合医生完整记录反馈,而规范的病历管理能显著提升治疗精准度和患者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