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热是术后常见的生理性反应,通常发生在术后2~3天,体温波动在38℃以下且无需特殊处理。其本质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吸收性反应,关键特征为自限性、低热性、无感染迹象,与病理性发热有明显区别。
-
发生机制:手术过程中组织损伤、渗液或积血被吸收时,分解产物会触发轻度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暂时性调整。这种吸收热是愈合过程的自然表现,类似运动后的体温升高。
-
典型表现:体温升高幅度小(0.5~1℃),持续时间短(2~4天),无伴随症状如寒战或伤口红肿。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超3天,需警惕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
护理要点:
- 多饮水促进代谢,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即可缓解;
- 避免过早使用退热药掩盖潜在感染信号;
- 保持伤口清洁,观察异常体征(如化脓、疼痛加剧)。
-
与感染性发热的区分:感染常伴切口红肿、脓液、寒战或持续高热,且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而手术热呈“一过性”,无局部感染迹象。
术后发热需理性看待,多数情况下手术热是康复信号而非问题。但若体温异常或合并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