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筹资制度缺陷的核心问题在于筹资结构失衡、公平性不足与可持续性风险并存。当前制度存在个人缴费负担不合理、财政依赖度过高、地区间筹资水平差异大等问题,导致医保基金池抗风险能力弱化,部分群体面临“缴费难”与“报销难”双重困境。
-
筹资公平性缺失
现行定额缴费模式(如城乡居民医保每人每年固定缴费)违背“量能负担”原则,低收入者实际缴费负担是高收入群体的数倍。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的筹资差距(职工人均筹资约5694元,居民仅960元)加剧了保障水平的分化,形成制度性不公。 -
财政补贴依赖与可持续性风险
财政补贴占居民医保筹资比例超70%,个人缴费占比持续下降,弱化了参保人责任意识。部分地区因老龄化、人口流动导致基金收不抵支(如2024年北京居民医保赤字5.26亿元),过度依赖财政的筹资模式难以长期维系。 -
统筹层次低与区域失衡
多数地区仍停留在地市级统筹,基金无法跨区域调剂。北京、上海居民医保人均筹资超2700元,而广西、吉林不足900元,地区差异直接拉大待遇差距,阻碍全国统一保障体系的形成。 -
控费机制失效与资源浪费
按服务付费的支付方式诱发过度医疗,部分定点机构套取医保基金现象频发。监管力量不足(1名经办人员服务1.5万参保人)进一步加剧基金流失,2022年全国医保基金支出不规范问题涉及多省份。
未来需推动定额缴费转向收入比例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强化智能监控与全国统筹。通过优化责任分担、缩小区域差距,才能构建更公平、可持续的医保筹资体系。